4月中旬,在关税三级跳让所有人措手不及时,跨境眼拜访了派速捷CEO刘小露,在对话过程中他持续向我们传递信心,“要相信市场最终会回归商业逻辑”。
不到一个月,好消息传来。5月12日,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取得实质性进展,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从145%降至30%。同时,美国对小额包裹关税做了调整,关税税率从120%降至54%。
超出预期的关税降幅让跨境人松了一口气,但这次贸易战中暴露出来的押注单一市场的风险、最终还是退出历史舞台的T86政策等,都表明市场依然存在着不确定性。这一背景下,刘总也给出了2025年跨境电商破局解法——多点布局、拥抱平台、提高多件单比例等。
跨境眼:近两年“出海四小龙”快速发展,全/半托管等新模式也激活了工贸一体的卖家,这些新变化对海外仓物流行业带来哪些新机会与挑战?
刘小露:以上网时效为例,亚马逊是分档考核,24小时上网算比较高的要求,但“出海四小龙”要求必须做到24小时上网,这就倒逼海外仓企业要不断强化快递管理、精准出货和库存管控等能力。
24小时上网率的要求下,要保障提货效率和出库准确性,平均每个订单的处理费大概会增加0.1美元,但如果能提高服务质量,整个投入产出比还是能接受的。
长远来看,这也有利于海外仓企业的全球化竞争,因为亚马逊代表的是欧美电商对物流的标准,而“出海四小龙”代表的是国内电商的高标准,当我们能达到他们的要求,做到日单量1万-2万单且24小时上网率超99%,那和欧美本土仓比就是“降维打击”。
跨境眼:基于以上背景,您认为海外仓新的机会点在哪些方面?
刘小露:第一是自动化升级。海外仓过去以大件订单为主,而大件商品因标准化程度低,自动化应用相对较少,T86政策取消后,在Shein、Temu、TikTok等平台的推动下,小件订单的比例会大幅增多,传统人工操作无法满足效率需求,自动化水平将成为竞争关键,一些已经布局自动化的企业当下就能吃到红利。
第二是自组干线物流。过去中大件订单推动了海外仓基础库容扩张,但尾程还是要高度依赖FedEx、UPS等传统快递公司。
小件订单增长带来了在美国等市场自组干线的机会,做小件的海外仓企业需要在各个RDC(区域配送中心)之间搭建干线,当一天的订单流动达到2万单时就可以支撑卡车专线运营,且核算“干线+区域派送”成本后还有利润空间。此外,欧洲快递公司的跨国运输费用高昂,如果服务商能通过自组干线降低成本,就有差异化竞争优势。
跨境眼:根据您所了解的卖家动向,您对2025年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判断是怎么样的?从服务商角度来看对卖家有哪些建议?
第一是定价权优势,跨境电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灵活调整价格,贸易灵活性高;
第二是全链条掌控力,中国跨境电商卖家掌控从工厂端到终端销售全流程,每个链条能挤出一定成本空间,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;
第三是电商平台的规则和运营复用性强,卖家可以快速切换市场或拓展新站点,进行订单转移;
第四是这场贸易战传统外贸受到的冲击更大,“挤出效应”下可能会更利好跨境电商。
对于卖家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在这次贸易战中保持信心,相信市场最终会回归商业逻辑,除此之外是要多点布局,转移供应链或转移销售地,这是稳健经营的关键。
需要注意的是,供应链转移不是要求卖家在新兴市场自建工厂,而是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市场,对接本地产业资源、评估产能匹配度与成本等。
刘小露:首先是头程发货量大幅下降,降幅可能超过50%;其次,客户下半年可能会采取稳健经营策略,调整增长预期和发货量。除此之外,关税还影响了全托到半托的转换率。
我们之前认为T86取消后国内库存向海外仓转移的比例在80%,但现在转化率可能只有30%-40%,因为按照现在的关税(注:专访时关税尚未下调,为145%),合理申报的情况下商品单价至少要在10-12美元乃至以上转到海外仓才有利润,而且叠加关税后,一个订单一件货模式的物流成本可能会大幅上升,尤其是小件。
跨境眼:如果小件的一个订单一件货模式成本过高,卖家和服务商要如何应对?
刘小露:对于小件而言,卖家可以通过销售策略引导消费者一次购买多件商品,让服务商从仓库合单发货。
过去海外仓因为运营难度过高不喜欢做合单发货,直接一件商品对应一个快递面单发走,导致摊到每一件货上的物流成本非常高。但如今高关税背景下必须想办法做合单发货,因为多件单能够大幅降低尾程物流成本,当你的仓库有几百万库存,多件单占比达到 80%以上时,平均每件商品的派送成本可以降至2美元甚至更低。
但卖家个体的力量有限,最终还是需要借助平台的力量,通过算法和平台级折扣引导消费者合单购买,可实现一仓发全美或者全区域。
当合单发货的需求变多后,最后一定会走向集约化,卖家和平台会选择与能够进行大量合单发货的头部服务商合作。所以服务商要更加积极地拥抱平台,扩大单仓规模,承接平台集约化需求,提升多件单比例。
欧洲市场毛利高
重点关注投入产出比和空置率
跨境眼:您觉得不同规模的卖家选择服务商时分别看重什么?在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中,是否遇到过需要“激进投入”才能达成的挑战?
刘小露:大客户更看重成本,因为他的业务规模更大,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都能带来巨大收益;中小客户需要的是行业信息足够透明,让他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。所以我们和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准确、高效地呈现自身的能力和局限,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自行做出选择。
过去三年我们基本处于被客户需求追着跑的状态,当客户提出更高的要求时,为了维持“规模+服务”的标杆形象,我们会相对激进地投入资源去满足他们的需求,比如客户有1.5万平仓储需求,那我们会扩容至2万平。
这通常带来两个结果:一是短期痛苦的磨合过程,有可能会亏钱,或者是最终没达到要求,得不到客户认同;二是团队可能有意见,觉得可以更稳妥。
现在我们会更稳健一点,平衡客户的长期需求与短期经营压力,以此决定资源的投入。比如我们会精细化分析客户数据,如果评估下来这个需求是高投入低回报的,那就会果断放弃。
跨境眼:目前派速捷整体仓储面积有多大?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海外仓业务有何不同?
刘小露:我们目前在美国有将近10万㎡的仓库,欧洲整体仓储规模接近20万㎡,其中自营仓的数量有15-20个,单体最大仓库面积接近4万㎡,合作仓不超过10个,主要集中在比利时、匈牙利等单量较少的国家。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到三年内,将仓库规模扩展至60万-100万㎡。
去年多个大客户明确表达了拓展欧洲市场的计划,我们就顺势而为进行仓库扩容,在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、波兰五国一次性新增了9万㎡仓库,这在行业内属于较大规模的扩张,甚至因为扩得太大导致去年四季度我们面临20%-30%的空置率压力。但今年贸易战促使大量客户将业务从美国转向欧洲,这时我们的团队、库容、物流合作及管理流程经过半年磨合进入了最佳状态,正好承接了这波需求。
欧洲单一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,但因为市场竞争不充分,客户基数相对较小,容易出现空仓风险。如果不追求规模,那欧洲整体毛利会更高,但如果是求量的话利润就有可能会承压。
结语
每一次巨浪翻涌,都会冲刷出新航道,率先抵达彼岸的,往往是那些敢于预判趋势、锚定创新的企业。
从“出海四小龙” 带来的海外仓自动化升级、干线物流自组机会,到应对高关税影响的多件单模式,再到不同市场的差异化布局与策略,派速捷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、积极的资源投入与调整,在行业浪潮中稳步前行。
跨境眼接下来也将推出更多跨境电商标杆企业案例,为读者朋友带来不同市场、不同赛道的一手干货资讯。
刘小露:大客户更看重成本,因为他的业务规模更大,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都能带来巨大收益;中小客户需要的是行业信息足够透明,让他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。所以我们和客户沟通的时候会准确、高效地呈现自身的能力和局限,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自行做出选择。
过去三年我们基本处于被客户需求追着跑的状态,当客户提出更高的要求时,为了维持“规模+服务”的标杆形象,我们会相对激进地投入资源去满足他们的需求,比如客户有1.5万平仓储需求,那我们会扩容至2万平。
这通常带来两个结果:一是短期痛苦的磨合过程,有可能会亏钱,或者是最终没达到要求,得不到客户认同;二是团队可能有意见,觉得可以更稳妥。
现在我们会更稳健一点,平衡客户的长期需求与短期经营压力,以此决定资源的投入。比如我们会精细化分析客户数据,如果评估下来这个需求是高投入低回报的,那就会果断放弃。
跨境眼:目前派速捷整体仓储面积有多大?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海外仓业务有何不同?
刘小露:我们目前在美国有将近10万㎡的仓库,欧洲整体仓储规模接近20万㎡,其中自营仓的数量有15-20个,单体最大仓库面积接近4万㎡,合作仓不超过10个,主要集中在比利时、匈牙利等单量较少的国家。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到三年内,将仓库规模扩展至60万-100万㎡。
去年多个大客户明确表达了拓展欧洲市场的计划,我们就顺势而为进行仓库扩容,在意大利、法国、德国、西班牙、波兰五国一次性新增了9万㎡仓库,这在行业内属于较大规模的扩张,甚至因为扩得太大导致去年四季度我们面临20%-30%的空置率压力。但今年贸易战促使大量客户将业务从美国转向欧洲,这时我们的团队、库容、物流合作及管理流程经过半年磨合进入了最佳状态,正好承接了这波需求。
欧洲单一客户对价格没那么敏感,但因为市场竞争不充分,客户基数相对较小,容易出现空仓风险。如果不追求规模,那欧洲整体毛利会更高,但如果是求量的话利润就有可能会承压。
每一次巨浪翻涌,都会冲刷出新航道,率先抵达彼岸的,往往是那些敢于预判趋势、锚定创新的企业。
*本文为跨境眼研究院原创出品,完整版对话将发布在《进击的跨境人》第14期(“2025海外仓蓝皮书特辑”)。未经授权,谢绝转载。更多互动欢迎添加小编微信kjygc202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