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跨境电商行业,许多人认为总成本领先战略就是简单低价竞争,打价格战。你卖50,我就敢卖30,他就敢卖25,无休止的“低价螺旋”正在不断蚕食卖家利润。
为什么有些跨境电商卖家企业成本那么低?成本优势从哪来?
你有没有思考过,为什么有的卖家总是比你低价,却还能赚钱?当大家都降价,他却能把成本再降1块、2块,还能保持优秀的产品品质,别人学都学不来,这降下来的就是利润。卖的便宜,还能赚钱,就是成本优势。
所以说,总成本领先不等于低价,更不等于低质量,而是经营精益化、供应链管理能力的体现,是企业又长又深的护城河。就如大众熟知的丰田汽车,能生产极致性价比的丰田卡罗拉,还能保持高水平的利润率。把企业内部的成本压缩到极致,产品的性价比做到极致,服务的品质做到极致,通过三个极致为客户创造价值,继而自然就可实现规模、利润的增长。回到跨境电商行业,成本优势从哪来?【跨境眼观察原创,谢绝转载】
2022年以来,随着合规政策趋严、原材料价格波动、物流海运成本高企、国家限电政策导致产能紧张,工厂资源倾斜到头部客户,导致中小跨境电商卖家的后端成本占比越来越高。业内人士提供的数据显示,跨境电商卖家的普遍成本结构为:采购成本占30%,物流成本占到10%,运营成本15%,推广成本 15%,售后成本5%,仓储成本5%,毛利润20%。
优化成本结构并非将所有成本都硬生生地降下来,而是在保证产品品质与供应链稳定的前提下,最大程度地砍掉不必要的成本。产品的包装是否需要精简?产品设计是否能优化以便降低物流成本?各营销渠道的转化率怎么样?要如何优化?产品的材料是否有更经济的材料替代?产品开发、运营的流程中,还有那个环节可以优化?
同时,行业成本结构的变化,让很多在后端蓄力已久的潜力卖家逐渐走向了舞台中心。如具备供应链成本优势的工厂卖家,这些类型卖家相比大多数中小跨境电商卖家具备较高的成本优势,能打造足够高的竞争壁垒。这也是为什么,2022前半年华东产业带一片的工贸一体卖家依旧活得很滋润的原因。
深圳某精品卖家,“2020年年初就已经感受到跨境电商成本水涨船高,有些卖家会从产品下手,用料、设计缩水,成本下来了,订单也就都没了。我们优化的成本的经验是,先是深度合作几家工厂,再是计划做的自己的工厂,为的就是要进一步深入供应链前端,优化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加快产品迭代的速度。”
但在中国国内市场经过30年大规模的工业现代化,已经成为世界头号工厂,大规模生产让产品的成本透明和刚性。这也意味着,通过自建工厂能获得的成本优势或许只是暂时的,对手也可以很快可以获得。长远来看,革命性地进行成本重构,而非简单的成本优化,才能达成总成本领先的目标,这就要求卖家具备资金实力、业务创新能力、科技/系统研发能力等。【跨境眼观察原创,谢绝转载】
行业中的某头部铺货大卖,不断地开发大数据选品算法、智能定价系统等也正是对原有大量的人力成本进行重构,通过系统取代人工成本,同时减少业务流程上的诸多成本浪费。再如某品牌卖家开始铺设海外线下销售渠道及营销渠道,深度本土化,同时也在重构营销成本。
想要了解更多跨境电商卖家成本解读,赶紧扫码解锁↓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