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名投资者孙正义提出了一个时光机器理论,这一理论充分利用不同国家和行业之间的发展的不平衡,在发达市场获取经验之后,再去开发相对于落后的市场,就仿佛坐上了时光机,能穿越过去和未来。
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不少DTC品牌的目光开始从欧美转向东南亚,率先布局意图占领市场。
但或许对于很多卖家来说,现阶段并不是进入的恰当时机。
一是利润,做品牌的目的本来是想要提高溢价,但目前东南市场品牌的定价偏低,这也与东南亚人消费力水平低相关。
二是东南亚电商市场方兴未艾,欧美的消费土壤、品牌基础设施与东南亚本土差异化很大,卖家很难在东南亚上重走一遍欧美模式的DTC,究竟哪种模式更容易跑通DTC还未得而知。
综合以上东南亚DTC品牌的动作,延伸出二三思考:
1、卖家深耕东南亚DTC品牌时,需更懂本地消费者,深度理解本土化。
东南亚是高度去中心化市场的典型例子,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政策、语言和货币体系。因此,更需要卖家去制定精准的品牌本土化策略。
比如,菲鹿儿为了了解本土不同群体消费者的需求,进行大量市场调研,建立自身研发中心及工厂,花费大量时间研究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下消费者的肤质、肤色,研发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防水、防汗、控油彩妆产品。
2、卖家需洞察高消费人群需求,关注中产阶级个性化需求、生活方式。
以东南亚家居类目为例,消费力提升的东南亚中产阶级仍对日用家居用品需求很高,但市场上头部国际大牌价格高,底部的电商产品品质差,中间仍有很大的蓝海市场。现在已经有跨境企业洞察该缺口,围绕东南亚高消费人群的需求、触点偏好,建品牌独立站,通过差异化供给规避恶性竞争。
近两年来,东南亚的印尼消费者,特别是中产阶级逐步对品牌、品质意识越来越高。据研究机构东西方中心的报告估算,东南亚中产阶级(每人每日购买力10-100美元)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3.34亿人,占总人口的51%。
加之,东南亚年轻化人口众多,Z世代对创新性品牌的接纳度会越来越高。新加坡新跃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分析道,在消费文化上,东南亚的“Z世代”不在乎产品的原产地,更注重产品的创新性和价格。
3、强营销型、社交电商型的卖家更能建立品牌认知。
社交电商、直播在东南亚方兴未艾,电商模式仍未定型。通过多渠道营销以及发力Tik Tok的品牌卖家能更好地触达消费者的偏好,以及在储备一波私域流量的同时建立品牌认知,打造品牌心智。
总体而言,东南亚DTC品牌这一新走向正在流淌,但方向略显深邃茫然,没有可落地的“指南针”,对于即将押注在该赛道的卖家而言,如何打好手上的牌,精准挖掘到新机会点?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。
以上内容节选自跨境眼观察三期期刊《求索》对东南亚市场DTC品牌情况的相关解读。更多东南亚、欧美、中东、拉美等地区的跨境电商市场情况尽在《求索》,点击链接了解详情~三期期刊《求索》
内容为跨境眼观察原创内容,谢绝转载~